2017年5月12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袁自冰教授在金沙js3777入口检测深圳研究生院C201教室做了一场题为“基于观测的臭氧生成模型原理与应用”的精彩讲座。

袁自冰教授的讲座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上半场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珠江三角洲臭氧污染的研究进展。从导致珠三角臭氧污染事件的气象因素出发,先后讲解了台风诱导臭氧污染事件的成因与珠三角特有的污染传输机制。并通过提出“关于珠三角臭氧污染我们需要知道的四个问题”,对本地排放与区域传输对臭氧生成的贡献、臭氧前体物的来源及空间分布、臭氧的生成机制以及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下半场讲座围绕“Observation-Based Model (OBM) for Ozone and Fine Particulate (PM2.5)”展开。袁教授以自己的硕士研究课题为背景,向我们声情并茂地讲解了OBM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以GIT-OBM模型为主体,向我们介绍了基于观测模型的结构框架和核心概念。进而通过OBM-SIA向我们深入讲解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二次无机气溶胶的主要生成机制。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讲座中提及的“网格化观测实验如何实现1kmX1km空间分配”与“MIR只能用于源排放清单而不能应用于受体模型”等问题与教授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随着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VOCs浓度数据被捕获,将OBM模型应用于政策支持将具有极大的潜力。

附:学者简介

袁自冰,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第三层次引进人才。多年来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形成与传输机制、多污染物来源解析及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概念模型和基于观测模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环保署等资助的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在ACP、AE、JGR等国际著名大气环境研究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